此處指的非合金冷作模具鋼,即非合金工具鋼,也稱碳素工具鋼。碳素工具鋼系列的幾個鋼號(T7-T13)用作小型、簡單的冷作模具零件非常普遍,應用最多的是T8A或T10A。
盡管對模具的要求愈來愈高,為此研制、開發了許多各具特性的合金模具鋼,因此在許多場合下合金鋼取代了非合金工具鋼,但是非合金工具鋼仍然在模具制造中保持著原有地位,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,它們雖然不含合金元素,但由于精心冶煉、加工和良好的熱處理而成為模具零件的重要材料之一。
按鋼的化學成分,尤其是含P、S和Si、Mn的量和純凈度可分為三個精度等級。即優質鋼、高級優質鋼(鋼號后帶“A”)或特級優質鋼(鋼號后帶“E”)。我國碳素工具鋼只有優質鋼和髙級優質鋼,其成分中P、S和Si、Mn以及雜質合金元素Cr、Ni、Cu的具體規定,見有關標準。
從碳素工具鋼的奧氏體等溫轉變圖中可以看出,在轉變傾向最大的溫度范圍,轉變開始的孕育時間是很短的,淬透性很差。為了避免在馬氏體形成之前發生非M轉變,需要極高的臨界冷卻速度,為了達到完全淬硬,需要用劇烈的冷卻劑,一般是水和水溶液。為了防止產生軟點,可在水中添加10%的NaCl(食鹽)或5%NaOH(氫氧化鈉),以提高淬火烈度。即使如此,馬氏體淬硬層仍然很淺,僅有2-3mm。在心部區域則低于臨界冷卻速度,轉變在珠光體、貝氏體區域進行,這樣,碳素工具鋼淬火后心部具有良好的韌性,這是優點。含Si、Mn及殘剩的Ni、Cr、Cu(來自廢鋼)都可以使臨界冷卻速度降低,提高淬透性,增加淬硬層深度,然而這樣又使泮火時產生裂紋的危險性增加。所以對于這類鋼有時可以進行油淬,較難掌握。通常采用水油雙液淬火有較好的效果。
碳素工具鋼在1050-800℃之間進行熱加工變形,溫度過高,則產生粗晶粒組織,過共析鋼還形成粗的滲碳體。此時,可進行一次正火或調質處理加以改善。鍛造以后,為了改善可加工性,進行退火是必要的。這種退火組織是淬火的最佳原始組織。有時為了消除加工應力,要進行消應力退火。
1.淬火
必須緩慢、均勻地加熱到淬火溫度。一般是將預熱過的工件轉到已經處于淬火溫度的爐子中,對鹽浴爐加熱,這樣很重要,一是可避免因工件潮濕(含水份)直接放進鹽浴中容易爆炸;二則可避免初始升溫應力。此點國內熱處理工作者不夠重視,認為只有高合金鋼因導熱性差、淬火溫度高才這樣做。其實碳素工具鋼在加熱初的低溫階段(<600℃)預熱也很有也、要。進一步的加熱可以迅速進行,因為鋼在高溫下已有相當好的塑性了。無k給出準確的初始升溫時間數據,因為它與熱處理設備的種類有關。最好是在脫氧良好的鹽浴爐或真空爐或帶保護氣氛的爐內加熱。淬火溫度,過共析鋼取780-800℃。形狀復雜或小尺寸的工件取下限;形狀簡單的大工件則取上限,甚至稍高的溫度如820℃。到溫后應保溫相當時間,然后淬入水或鹽水中,視工件具體情況作適當運動。水溫以20-30℃(即室溫)為宜。淬油時,油溫以50-60℃為宜,可獲得最佳淬火效果。估計會產生較大應力或淬裂的工件,建議采用水油雙液淬火。此時需要有相當的操作技術。
2. 回火
淬火以后應立即回火,最好是工件淬火冷卻到100℃時即從淬火介質中取出,然后在150-300℃之間取一合適溫度回火到符合要求的硬度和初度。回火需保溫足夠長的時間,然后在靜止空氣中冷卻。局部淬火的工件一般整體回火。對于模具工作零件,“快速回火”、“自回火”、“局部回火”等工藝方式是不相宜的,回火必須充分。淬火應力消除不徹底,在后續加工如磨削、線切割時容易發生裂紋,即使在后續加工中不出現問題,也易發生早期失效,縮短模具壽命。
本文出自*港峰公司(葛利茲、名佳利)*,轉載請注明出處! 2016-4-27